第四百六十二章 以晋代吴建东晋-《三国:我的父亲是赵云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北府之名,即来自江北各府、各郡的侨民组建的军队。

    司马炎死后,晋国占据的中原一带很不太平,先是被诸胡洗掠了一番,使得冀州、幽州等地的大族相继南逃。

    如祖逖家族一样,向西往关中,投奔汉国的不少,但也有一部分听信了赵广阎王嗜杀的谣言,带着家族向南方一带迁移。

    由于晋、吴之间在江淮一线对峙,这些流民过不了长江,只能聚集在广陵,也就是后世的扬州一带苟活。

    从北往南的这一路,客观上讲,也是优胜劣汰的自然过程,身体不行的,老弱的都死于途中,剩下来强健有力的,则在这江北一带侨居了下来。

    广陵也是水网地带,北方侨民开始时对水还有畏惧,等发现河道水汊里的鱼虾等能够养活家人时,这些侨居流民也纷纷学会了水里扑腾的本事。

    司马骏、司马肜以参军就粮为口号,很快就募编操练起了一支强军,相比吴军来说,这支北府兵水战陆战皆是内行,战斗力要超过南岸的吴军甚多。

    在长江之南的江东,吴帝孙皓残暴专横,滥杀朝臣,外战又连连不利,在吴国的声望已经跌到无法再低。

    相比而言,太子妃司马徽有孙瑾背后支持,这几年开始逐渐在吴国发展势力,朝堂上的相当一部分官员,在考虑到孙瑾即位的可能性后,也开始倒向司马徽一系。

    孙皓在朝堂上召集众人商议了半天,也没有拿出一个好的办法,有能力能计谋的人,现在谁还会给孙皓出谋划策,朝臣中即便还有几个有些主意的,也很默契的不发一言。

    反正不出声你孙皓抓不到什么把柄,而要是建言了,那万一计谋失败,岂不是阖家都要遭秧,这等诡异的情形,在朝代的末年出现并不鲜见,比如明末那位非常勤政的崇祯皇帝,也和孙皓一样,有困难时问朝臣,等出了问题时杀朝臣,从来不认真审视一下,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。

    现在汉国国势如日中天,吴国官员中的机敏之人,已经开始暗中向汉国那边打探消息了,比如,有几个隐约察觉到薛莹不正常的,就借着攀亲等理由聚到了薛府,希望通过薛莹和汉国朝堂联系上。

    薛莹没想到,他一次无意的出使,就给自己带来了领先一步的好处,这让他心情很是愉快,高兴之余,薛莹也就不再掩饰与汉国的关系,来往于薛府的官员络绎不绝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