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法公民第八章:寻古西安-《沧海孤舟》
第(2/3)页
1942年,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声名远播、威名远扬的无比崇高地位,加之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相区别,遂改桥陵为黄帝陵,自此以后,黄帝陵一名沿用至今。
轩辕黄帝的陵冢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。陵墓封土高3,6米,周长48米,环冢砌以青砖花墙,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“桥山龙驭”,意为黄帝“驭龙升天”之处。在前为一祭亭,歇山顶,飞檐起翘,气宇轩昂。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“黄帝陵”碑石。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,东南侧面为棂星门,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。陵园区内地铺着砖。显得古朴典雅。陵前正南,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,即“汉武仙台”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载:“汉武帝北巡朔方,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。”汉武仙台,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,台高20余米,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,护栏等。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,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。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,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。
据说黄帝活了118岁,在他东巡期间,有一条黄龙自天而降。它对黄帝说:“你的使命已经完成,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。”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,黄帝请求安抚臣民。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,个个痛哭流涕,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。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,只剩下了衣冠。人们把衣冠葬于桥山,起冢为陵。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。
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,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。从孔子,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,可以得到证实。据《吕氏春秋·安葬篇》、《七国考》、《山海经》这些古史书籍记载:“墓设陵园”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。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。刘邦建立大汉后,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“轩辕庙”。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,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,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。宋朝开宝二年,因沮河水连年侵蚀,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,威胁庙院存亡,地方官员上书朝廷,宋太祖赵匡胤降旨,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。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。
桥山在远古时代为有蟜氏居地,称作蟜山;黄帝时代称作“轩辕之丘”或“轩辕之台”,黄帝因此而得名“轩辕”,黄帝城中宫即位于此,以后演变成桥山。
秦始皇统一六国,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“陵”,一般庶民坟称作“墓”。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“庙”,汉朝建立伊始,汉高祖刘邦便颁诏于天下——“吾甚重祠而敬祭。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祀者,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”,在桥山西麓建起“轩辕庙”。《史记·卷十二·孝武本纪第十二》和《史记·卷二十八·封禅书第六》载:“其来年冬,上议曰:‘古者先振兵泽旅,然后封禅。’乃遂北巡朔方,勒兵十余万,还祭黄帝冢桥山,释兵须如。”元封元年(公元前110年)冬,汉武帝领军十万北巡朔方,返回时专程来到桥山,祭祀黄帝之冢。这是正史中第一次记载黄帝陵。
第三天,一行人在叶子带领下,去了华清池,骊山,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。
秦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,先后发掘了一、二、三号三个坑,共发掘出八千多尊兵马俑。因数量众多,造型逼真,和真人无异,闻名中外,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。
骊山背山面渭,华清池在华清宫内,依骊峰山势而筑,和兵马俑博物馆相邻。
博物馆面积有218万平方米。一号坑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,总面积14260平方米左右,约有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,博物馆旁边的走道都是人来人往的游客在欣赏。
二号坑是秦俑坑中的精华,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,由四个单元组成的,四个方阵由战车、骑兵、弩兵混合编组,严整有序,无懈可击。三号坑面积达到524平方米左右。兵马俑馆在1979年开始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开放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