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六章 义乌之行-《重生之大梦七年》
第(3/3)页
8月24日一早,穆东和谢东林一起开车去了鲁南长途汽车站,找了个停车场存了车,俩人一起坐上了开往义乌的卧铺大巴。
时值盛夏,虽然开了空调,但是卧铺车里的气味还是让穆东皱眉不已。那种混合了汗臭、脚臭和隐隐柴油味道的气味,让穆东非常郁闷。他环顾了一下车厢里面,车辆还很新,也很干净,乘客也都体面利索,这些气味都是哪里来的啊?
谢东林却非常兴奋,他第一次出远门,也是第一次坐卧铺车,他对在车上睡觉的体验新奇不已,不停的向穆东问东问西的,本就郁闷的穆东觉得他呱噪无比,心里后悔带着这个好奇宝宝出来。
忍受了接近20个小时,8月25日天刚亮,俩人抵达了义乌汽车站。穆东从车上下来,大口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,心里说,回去的时候,打死了不坐汽车了。哪怕多倒几次车,也要坐火车回去。
天色还早,俩人打车到了国际商贸城对面,找了个宾馆住下,找地方吃了早饭,然后又回宾馆睡了个回笼觉。
对于谢东林来说,一切都是新鲜的。他根本就睡不着,站在宾馆的窗前,俯瞰着楼下马路上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,谢东林心里一阵恍惚,城市里真是太热闹了!
穆东本来开了一个双人标准间,他被谢东林折腾的烦闷不已,直接去前台,又开了一个房间,让谢东林自己去另一个房间折腾去吧。
9点钟,穆东起床,带上谢东林,步行去了马路对面的义乌国际商贸城。
义乌自古以来多出货郎,当地百姓用“鸡毛换糖”的货郎精神,四处游走他乡谋生。改革开放后,当地迅速涌现了大大小小的小商品市场,并快速的把生意做到了全国,实现了“买全国、卖全国”的营销模式。
后来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,慢慢的世界各地的客商都来义乌采购小商品,这里真正变成了世界级的小商品海洋。
谢东林傻了,眼睛完全不够用了,不是因为琳琅满目的商品,而是因为随处可见的外国人!
太多了,随处可见白人、黑人、南亚人、穿着白色长袍裹着头巾的阿拉伯人,他不住的对穆东说道:“大哥,你看你看,黑人可很黑啊……大哥你看,那个外国女人真漂亮啊……”
穆东也暗自惊奇,没来之前,他还以为,义乌的商人是主动地把商品往全世界推销,需要走出去。
来了之后在发现,原来只要坐在店铺里,就有这么多的商人上门了,这太意外了!
到处可见带着翻译的外国人和操着汉语的店主谈生意;到处可见外国客商选中了货样,随手就写下一些订单,然后店主立马联系仓库备货;甚至,穆东还发现,有些店铺的店主,直接就是外国人!
这个市场太活跃了啊!
这是真正的宝地啊!
穆东暗自决定,如果有合适的店面,自己要租下一间铺子,作为一个窗口,让自己的柳编产品在这里走向世界。
稳了一下心神,穆东开始有针对性的在市场里逛起来。
柳编的产品,在这个市场里并没有集中的展示区域,大都是散落分布在其他的各种店铺里。
比如柳编的花瓶,在很多专营花瓶的店里,和其它材质的花瓶摆在一起。比如柳编的收纳筐,和其它无纺布、牛津布的陈列筐摆在一起。
穆东和几个店主聊了聊,说自己是鲁南的柳编加工商,对方非常热情,一聊起来,穆东得知,他们的货都是从鲁南发过来的,货样是在广交会上淘来的。
原来如此,穆东明白了。义乌的客商,在广交会选货样,下订单,然后存货销售给国外客户。
而鲁南的柳编厂家,既在广交会上直接和外商合作,也和义乌的客商合作。
并且,深入交谈之后,穆东也明白,广交会的国外客商,大都是大订单,会预留充足的加工周期。而在义乌拿货的外商,一般都是小订单,要求现货或者加工周期很短。
所以,即使有广交会,义乌销售柳编产品的客商依然生存的非常舒服。
穆东心里暗想,果然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,老是窝在家里,指望网上搜索来的那点信息,怎么能对市场有如此透彻的了解。
他暗自决定,正好最近也不忙,在这里多待几天,好好的转一下市场,多了解一些信息。
接下来的两天,穆东带着谢东林四处走访,到处观察,他看到了很多以前没见过,自己样品室里也没有的柳编产品,他去买了一台卡片数码相机,悄悄拍了照,打算带回去琢磨一下。
另外,从第二天开始,他让谢东林试着去和一些店主聊天。
谢东林已经从惊奇中走了出来。天天碰头打脸的见到外国人,见的多了,也就不新鲜了。穆东让他去和店主谈,他倒是一点也不怯场,学着穆东的样子介绍自己,说明来意,慢慢的和店主攀谈起来。
穆东对谢东林的状态很满意,只是谢东林的普通话说得南腔北调的,实在是让穆东的耳朵不爽。
一天的时间,穆东不停的指导着谢东林,哪些话该说,哪些话不该说,怎么和客户快速沟通,迅速熟悉,怎么把普通话讲得稍微流畅一些。
到了第三天的时候,谢东林已经可以像模像样的和陌生的客户顺畅的交流了,虽然底气还不足,但是应付一些小问题,已经勉强可以了。
这天傍晚,俩人吃过晚饭,穆东找了一家代理火车票的店面,打算买回城的车票,他打算绕道SH从SH坐火车回鲁南。
第(3/3)页